当前位置:首页 > 黄帝内针案例 > 正文内容

内针漫谈:法无定法

喜洋洋5年前 (2019-04-13)黄帝内针案例24830
有朋友建议,案例文章配些用针图片会更好。配上用针图片,在阅读时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但这样也许会限制了读者的思路。
内针漫谈:法无定法 第1张
比如某个男性患者胃部不适,三焦定位为中焦,经络为任脉、少阴经、阳明经,按照法则用针,可以取中焦左手肘部少海穴、曲池穴及腕部任脉交会穴列缺穴。

配上这样的图片,读者很快会记住用针的同气部位及取穴的具体位置,记住在这个区域胃部不适之症的对治方法。但如果不去融会贯通,所记住的也许单单就这一个方法。

如果进针后不适症状出现游移怎么办?如果胃部不适症状在阳明、太阴区域,或者牵涉范围更大怎么办?如果胃部不适还牵连其他不适又如何处理?

一个胃部不适,症状有这么多变化,那身体上下种种不适之症又怎么处理?种种不适之症又有种种变化如何办?

即使是这样一个胃部不适,对治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从部位上讲,可以在肘部用针取穴,也可以从膝部用针取穴。

从手部来讲,既可以在肘部用针,也可以掌部为整体划分三焦,在掌中的合谷穴、少府穴附近等用针;还可以前臂为整体划分三焦,在腕部的偏历穴、通里穴附近等用针。细分下去,还有可分。

以此类推,足部也是如此,足掌、踝部、腿部等皆是用针之地。

如果再融入阴阳倒换等法则,从技法层面看,可用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前病后治,阳明经、少阴经可以直接在太阳经取穴,任脉可以直接在督脉取穴。

比如阳明经、少阴经、任脉等还可以进行上下、表里、前后等倒换。

黄帝内针的特点,是用一个法则来对治其适用范围内所有不适之症,而不是将症状拆分后机械记忆。

用拆分的方法来学习黄帝内针,其实是把本来简易的黄帝内针,又演绎成一个庞大的记忆体系。从一个症来看是学起来简单了,从整体来看是将内针的学习碎片化、复杂化了。

看一篇文章,看一个医案,要记住的不是一个病症用那些经穴和手法对治,而是要透过这些表象,去体会蕴在其间、含在其中的针道思想。

黄帝内针最重要的理念是执两用中,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法宝。

“两”就是阴阳,“执两”在这里可理解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表现在内针法则,就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再扩展一些,就是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就是表病里治、里病表治,就是阴阳倒换的具体应用。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个一,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阴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本亦是此阴阳。

“执两”的目的是为了用中,执住了“两”之分,也就抓住了中之用。换句话说,内针所要做的一切,都是在“两”的层面用功夫,在症的另一端找落脚。

经络和穴位,是执“两”的载体和通道,是用针的重要手段,不可过于执着和拘泥。

下肢无力,直接在头顶百会穴附近用针可不可以?下肢无力是下焦,头顶是上焦,下病上治,也就是阴病治阳。

再比如腰背不适,不在太阳经用针,而在阳明经取穴,这就是后病前治,后背的症(病)到前面的胸腹来治,也还是阳病治阴。

这样一些用针思路,就是法则的直接应用,与经络和穴位的具体对应并没有那么密切,而实践中往往有不错的效果。

从三焦同气来看,平时容易理解的上中下三焦,就是腕肘肩(踝膝胯),但在实际应用时,无论是手掌还是脚掌,哪怕是一个指头、一个进针点,都能够划分三焦。

三焦是一个整体,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分无可分。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说明三焦同气的划分并不是定法。

黄帝内针从头到底都没说过有定法可循,始终在教人明白法理,守住法则,所有的一切只是阴阳两字。

把着眼点放在阴阳上,用针思路就不会被绑在经络和穴位上,或者被困在各种不适症状表现上,对针道的理解和运用,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娃嘻嘻收藏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axixi.com/post/2125.html

分享给朋友:

“内针漫谈:法无定法” 的相关文章

黄帝内针使用的思考

黄帝内针使用的思考

针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大量篇幅是讲述针刺的理论与方法的。《黄帝内经. 素问》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

黄帝内针:理法总结

黄帝内针:理法总结

有人说,“黄帝内针”比较简单,但确实是道家的东西。 我说,它算不上一门独立的针法(比如子午流注),但它是中医针灸取穴的规范,因为它完全符合术数原理。 提纲:太极化生万物 太极(奇点)...

黄帝内针:治疗有准则

黄帝内针:治疗有准则

黄帝内针的治症法则: 上症下治(下症上治) 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 黄帝内针针针不离阴阳,可阴阳对于小白来说肯定会有点不好理解,所以杨真海师父用了一种很简单的方式让大家...

黄帝内针:浅说“六三二一”规范

黄帝内针:浅说“六三二一”规范

黄帝内针不是依靠某个穴位或者某条经络的特定功效来对治病症,而是以同气为根本,灵活运用法则,通过调节阴阳改变整体环境,从而有效消除不适症状,促进人体身心平和。学用黄帝内针,其实是培养一种思维,把握一个规...

黄帝内针:阳病治阴——腰疼为何可以用“阳明”、“太阴”?

黄帝内针:阳病治阴——腰疼为何可以用“阳明”、“太阴”?

看过《内针》的学人们,相信都对两句口诀很熟悉,一句是: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另一句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得诀归来方看书,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