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病名 第4页

中医词典:(拼音W)第三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3300
中医词典:(拼音W)第三篇
五发疽病名。痈疽生于脑、背、眉、髯、鬓者之总称。见《外科精义》卷上。齐氏认为五发疽大概论之可分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痈也,三者疖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其因皆曰滋味与厚衣,衣服厚暖则易招寒;滋味过多,...

中医词典:(拼音W)第一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2870
中医词典:(拼音W)第一篇
五伤五种病证名。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五伤。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伤者,一者穷孔痛,二者中寒热痛,三者小腹急牢痛,四者藏不仁,五者子门不正引背痛。”五善证名。指痈疽疮疡病程中出现的五种顺证。见《太...

中医词典:(拼音T)第九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2010
中医词典:(拼音T)第九篇
胎气上逆病证名。多因平素肾阴虚损,肝气偏盛,胎气随肝气上逆,上冲心胸,而症见烦躁不安,甚则胁痛,喘急。参见子悬条。胎气攻心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亦名孩儿攻心。多因孕妇嗜食辛辣,热积胎中,以致胎儿...

中医词典:(拼音T)第八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2390
中医词典:(拼音T)第八篇
太医局判局宋代医官名。北宋熙宁期间,曾一度为太医局副长官,其位在太医局提举之下。此职要求熟悉医药知识者充任,共设2人。太医局令宋代医官名。为太医局中之最高医官,主管该局工作。北宋熙宁年间曾一度设置太医...

中医词典:(拼音T)第五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3680
中医词典:(拼音T)第五篇
天蛇头病名。系指部疔疮之一。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又名发指,又名蛇头疔、天蛇毒。即手中指或其他手指头所生结毒,焮肿赤痛,或剧烈跳痛。《外科正宗》治天蛇毒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宜用雄黄散。天蛇毒病...

中医词典:(拼音T)第四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1640
中医词典:(拼音T)第四篇
通脉法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忽手足厥冷,此病表邪闭其经络,或风痰阻其荣卫,又或大病之后,阳不布散于四肢。逐用生姜煨熟,捣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调匀,以指蘸姜油,摩儿手足,往下搓挪揉捩,...

中医词典:(拼音T)第一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5560
中医词典:(拼音T)第一篇
屠用仪清代医家。字羲曜。荆溪(今江苏宜兴)人。诸生。聪颖过人,好吟脉,喜抚琴,尤精医,延请者门庭若市。一产妇,两月后,抱婴儿弃于水中,救归,询之,知其家贫、妇病,无力乳养,并愈其病,且出资相助。着《三...

中医词典:(拼音S)第二十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2250
中医词典:(拼音S)第二十篇
三阳合病病证名。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受邪而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

中医词典:(拼音S)第十九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2550
中医词典:(拼音S)第十九篇
痧痘口疳病证名。指麻疹、痘疮之后,口腔溃烂。见《咽喉经验秘传》。《喉科秘旨》卷上:“痘余痧后口生疳。烂在牙龈痘毒传,若是见痧生满口,须从心胃二经参。”治宜清泻心胃二经之火。可选用清胃散、银翘散、导赤散...

中医词典:(拼音S)第十四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2810
中医词典:(拼音S)第十四篇
舌系解剖名称。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指舌下静脉丛及系带。舌痿病状名。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脾主肌肉,舌以肌肉为本,脾虚则舌痿。痿而舌淡,多为气血两虚。新病舌干红而痿,多...

中医词典:(拼音S)第十三篇

喜洋洋5年前 (2019-02-23)中医书籍13530
中医词典:(拼音S)第十三篇
神针火灸法的一种。又称桃枝灸。用桃树枝沾麻油点火后,吹灭乘热垫棉纸熨灸患处。《本草纲目》:“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