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治宜
中医词典:(拼音Z)第十七篇
脏寒腹胀证名。脏气虚寒所致的腹胀。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口食冷物,身得寒气,阴寒痞寒所致。证见四肢常冷,小腹胀急,冷硬如冰,小便清利,大便时泻,不思饮食,唇口色白,言语轻微(《症因脉治》卷三)。治宜...
中医词典:(拼音Z)第十六篇
粘膝病证名。指关节因脱位而呈现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者。见《证治准绳·外科》卷六。即髋关节后脱位证候之一。详参胯骨出条。粘汗即油汗。详该条。瘵①病名。指一种类似结核的传染性疾病。《证治要诀·虚损门》:“...
中医词典:(拼音Z)第十三篇
振掉病状名。指肢体振颤,动摇不定的一种症状。《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振颤法推拿手法名。又称颤法、颤摩法。用指端或手掌按压在治疗部位上作连续不断的有节律的颤...
中医词典:(拼音Z)第十篇
中恶霍乱病名。感受污秽毒气而致霍乱。《圣济总录·霍乱门》:“中恶霍乱者,客邪内干,正气暴乱,使胃中食物不化,气道否结,不得宣通,令人心腹卒痛,吐利烦闷,甚则精神冒昧,靡所知识。”治用十香丸、丹砂丸、桃...
中医词典:(拼音Z)第五篇
滋水涵木治疗学术语。即一种治法。运用滋肾阴而达到牵制肝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火有余的证候。症见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
中医词典:(拼音Z)第四篇
宗司运气术语。指五气运行各有主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王冰注:“宗司,谓配五气运行之位也。”宗气泄病证名。即宗气外泄。为心阳不足之外候。症见气喘,虚里搏动应衣。...
中医词典:(拼音Y)第十九篇
咽干病证名。为咽喉及全身疾病常伴之症状之一。指咽喉干燥不适兼潮红。有虚有实,临床宜结合其它症状辨证施治。咽疮风病名。系指口内糜烂成疮的病证。症见初起生咽喉间,或红黄色如粟形者,日久满喉成疮及满口生者,...
中医词典:(拼音Y)第十八篇
眼棱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见《原机启微》。也即眼弦。详见该条。眼眶骨痛病证名。见《秘传证治要诀》卷五。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肝阳上亢,其特点是酸痛,宜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二是肝阴虚,其特点是...
中医词典:(拼音Y)第十七篇
阳结病证名。①胃肠实热燥火所致的便秘。见《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医学入门·燥结》:“结有能食脉实数者,为阳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阳结证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此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脾,或以...
中医词典:(拼音Y)第十六篇
阳脏生理学名词。①心、肝两脏属阳,称为阳脏。②泛指阳盛体质之人。《景岳全书》卷一:“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有余也。”阳易病名。阴阳易之男传于女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中医词典:(拼音Y)第十篇
翳明经外穴名。在翳风穴后1寸处。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后动、静脉分支及颈内动、静脉网(有迷走神经、交感干的颈上神经节)。主治夜盲,近视,远视,白内障,及内耳性眩晕,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失眠,精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