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帝内针案例 > 正文内容

湿疹的黄帝内针治疗方法浅谈

喜洋洋4年前 (2020-05-12)黄帝内针案例34240

    据说深圳是个多雨的城市,从四月2日来到深圳,几乎每天都下雨,常驻的人说:深圳就是这样的天气,每年都有人得皮肤病,特别是湿疹,痒痒的,越挠越痒,有的还冒水,尴尬又难受!

    但愿我这个刚来深圳的人不要得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 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中医称之为“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及婴儿湿疹等, 这应该与气候环境变化,居住环境等因素有关。湿疹最常见的有手部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等,也可见于四肢、躯干部位。

    湿疹的治疗目前现代医学多以抗组织胺药物和激素类药物治疗为主,那么黄帝内针如何治疗湿疹呢?根据本人的用针经验和体会,不揣冒昧,试图从黄帝内针的思维角度,谈一下黄帝内针对湿疹的治疗方法的个人浅见,欢迎指导!

  学过内针的朋友都知道,“症”是内针的眼目,黄帝内针治疗湿疹,当然也是仅仅抓住“症”之所在,然后根据法则随症治之。
1、耳部湿疹。耳部湿疹主要耳郭上部,耳后褶皱,外耳道处,所涉及的经络有少阳和太阳,三焦在上焦,根据法则取同气,可以在上肢的中渚穴、后溪穴施针;或者在下肢的足临泣穴、申脉穴(昆仑穴)施针。
2、乳房湿疹。主要见于哺乳期妇女,皮损局限于乳头乳晕。所涉及的经络是阳明经,面积大的可能涉及到太阴经,三焦在上焦,可以在上肢的偏历穴、经渠穴施针;或者在下肢的上(下)巨虚穴、三阴交穴施针。
3、阴囊湿疹。阴囊湿疹主要局限于阴囊,自觉剧烈瘙痒,因经常搔抓,阴囊红肿,有轻度糜烂、渗液,所涉及的经络有厥阴经,三焦为下焦,根据法则求同气,可以在上肢的大陵穴施针;或者在下肢的中封穴(太冲)施针,当然,根据下证上治,也可以在百会、四神聪施针。
4、手部湿疹。手部湿疹的内针治疗,要根据湿疹所在手的部位涉及到的经络,根据法则在脚部求同气来施针。
5、四肢和躯干部施针。四肢或躯干部的湿疹也是根据湿疹所在的部位所涉及到的经络,根据法则求同气,不在赘述。

    本人在运用黄帝内针治疗皮肤病时,多在求同气的同时,加用八风或八邪,希望大家也可以试用并做观察总结。

   除了内针的治疗外,中药也有很好的疗效,常用的可以在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二妙散(苍术、黄柏)基础上辩证加减。也可以用茵陈、苦参各一两(50克)煎汤,趁热拭洗,注意千万不要太热,以免烫伤皮肤。

湿疹的黄帝内针治疗方法浅谈

版权声明:本文由娃嘻嘻收藏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链接:http://waxixi.com/post/2274.html

分享给朋友:

“湿疹的黄帝内针治疗方法浅谈” 的相关文章

黄帝内针使用的思考

黄帝内针使用的思考

针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大量篇幅是讲述针刺的理论与方法的。《黄帝内经. 素问》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

黄帝内针:理法总结

黄帝内针:理法总结

有人说,“黄帝内针”比较简单,但确实是道家的东西。 我说,它算不上一门独立的针法(比如子午流注),但它是中医针灸取穴的规范,因为它完全符合术数原理。 提纲:太极化生万物 太极(奇点)...

黄帝内针选

黄帝内针选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针道有全神养真之旨。此针系彼针,彼针亦此针。 内针两个特点,一个是易用难忘,另一个是犹拔刺也。 执药不如执方,执方不如执法,执法不如明理。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

内针漫谈:法无定法

内针漫谈:法无定法

有朋友建议,案例文章配些用针图片会更好。配上用针图片,在阅读时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但这样也许会限制了读者的思路。 比如某个男性患者胃部不适,三焦定位为中焦,经络为任脉、少阴经、阳明经,按照法则...

黄帝内针:阳病治阴——腰疼为何可以用“阳明”、“太阴”?

黄帝内针:阳病治阴——腰疼为何可以用“阳明”、“太阴”?

看过《内针》的学人们,相信都对两句口诀很熟悉,一句是: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另一句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得诀归来方看书,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杨真海讲黄帝内针2:同气相求

杨真海讲黄帝内针2:同气相求

治病法则:把身体的不适,不要看成病而是看成症,我们来治症。 1、上病下治。 2、左病右治 3、同气相求 4、阴阳倒换 比如证在左,左头痛、左胸痛、左腹痛、左膝痛、左脚痛,先不论针何经何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