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内经选读习题库(3)

喜洋洋5年前 (2018-12-28)知识百科56660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
一、名词术语
1、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早晨。

2、气血未乱:指体内气血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其盛衰状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

3、有过之脉:指有病变的脉象。过,过失、异常。
4、视精明:即观察眼睛的色泽、动态及视觉。精明,指眼睛和眼神。

5、中盛藏满:即体内邪气壅盛,脏腑气机壅滞。多由脾胃湿郁所致。中,体内、内脏。盛,邪气壅盛。藏满,气机壅滞。

6、 中气之湿:即脾胃中焦之气壅滞,水湿不运,湿邪内蕴。中气,指脾胃。

7、 仓廪不藏:指泄泻、大便失禁等。仓廪,指肠胃。

8、   门户不要:指泄利不禁,是由于脾藏失守所致。门户,指幽门、阑门、魄门等仓廪之门户。要,通约。

9、 水泉不止:指遗尿、小便失禁等。水泉,指小便。

10、头倾视深:即头低垂不能举,目深陷而无光。是髓海不足,神气衰微的表现。

11、背曲肩随:即背屈曲不能直,肩下垂不能举。是脏气精微不能营于肩背,心肺失强的败坏之象。随,下垂之意。

12、偻附:指身体弯曲不能直立,需依附于他物而行。

13、振掉:震颤摇摆。

14、虚静为保:即言诊脉以清虚宁静最为重要。保,通宝。

15、季胁:又名季肋、软肋,相当于侧胸第十一、十二肋软骨部分。

16、平人:健康无病之人。

17、呼吸定息:一呼一吸及两次呼吸中之间息。

18、闰以太息:指人在正常呼吸时,每伴有一次较长的呼吸。闰,余也。

19、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足阳明胃经又一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

20、目裹:上下眼睑。

21、真藏脉:是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

22、闷瞀:胸中郁闷,眼目昏花。

23、必察其下:必须察问二便情况。

24、至德:医学道理至真至善,是为至德。

25、至巧:言针石治病最为巧妙。

26、气内为宝:即诊治疾病,以精气内守最为重要。内,通纳。动词。摄纳、内守之意。气内,体内精气内守。宝,重要、关键。

27、明堂:面部诊法以鼻为明堂,此处泛指面部色诊。

28、消瘅:即消渴,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瘅,热也。

29、出黄如糜:指大便泻下物糜烂腐败,恶臭难闻。

二、单选题
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脉者”,为(   )

A、心之府  B、血之府  C、气之府  D、精之府  E、神明之府

                                                                    (B)

2、《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 )

A、气之华  B、血之华  C、精之华  D、神之华  E、色之华

(A)

3、《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水泉不止”是由于(     )

A、肾不化气       B、肝失疏泄       C、肺失宣降       D、膀胱不藏       E、气化失常

(D)

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由于(   )

A、筋将惫  B、肾将惫  C、骨将惫  D、府将坏  E、肝将败

(B)

5、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精明之府是指( )

A、目  B、耳  C、头  D、髓  E、心

(C)

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是(    )

A、气血将夺       B、精神将夺       C、营卫将夺       D、骨髓将夺       E、经气将夺

(B)

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秋天的脉象应( )

A、中规    B、中矩    C、中权    D、中衡    E、中平

(D)

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是在(   )

A、立冬后四十五日  B、冬至后四十五日  C、立夏后四十五日  D、夏至后四十五日

E、夏至前四十五日

(B)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梦哭”是由于(   )

A、肺气盛  B、肺气虚  C、肾气盛  D、肾气虚  E、心气虚

(A)

1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如鱼之游在波”是描述(     )

A、夏天的脉象  B、春天的脉象  C、冬天的脉象  D、秋天的脉象  E、四时的脉象

                                                                     (B)

1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    )

A、五脏内舍五气       B、五脏内舍五志       C、五脏内藏气血       D、五脏内守中气  

E、五脏内藏精气

(E)

12、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下列不属于五色中的败色者是(    )

A、面色如赭       B、面色如盐       C、面色如蓝       D、面色如地苍  E、面色黄如蟹腹

(E)

13、《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虚里是(            )

A、脾之大络       B、心之大络       C、肺之大络       D、肝之大络       E、胃之大络

(E)

14、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    )

A、热病    B、暑病    C、寒病    D、温病    E、湿病

(D)

15、据《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          )

A、虚里    B、膻中    C、心包    D、气海    E、胸中之气

(A)

16、据《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则病( )

A、难已    B、易已    C、无他    D、传变    E、危急

(B)

17、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是(         )

A、水肿    B、黄疸    C、胃疸    D、带下    E、妊子

(E)

三、多选题
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气之华也”是指( )

①面   ②发   ③唇   ④目   ⑤舌

(①④)

2、《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神明之乱”主要表现为(      )

①大笑     ②不言     ③衣被不敛     ④啼哭     ⑤言语善恶不避亲疏

(③⑤)

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夺气”表现为(       )

①目不明   ②言而微   ③耳聋     ④终日乃复言   ⑤四肢乏力

(②④)

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气之湿”的表现为(     )

①浮肿     ②小便不利     ③中盛脏满     ④声如从室中言    ⑤不欲食

(③④)

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精将惫”的表现为(       )

①背曲肩随     ②屈伸不能     ③筋骨酸痛     ④不能久立     ⑤行则偻附

(②⑤)

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平旦诊脉是因为(      )

①经脉未盛,络脉调匀  ②气血未乱 ③阳气已散 ④饮食未进 ⑤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①②④⑤)

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此参伍”主要包括(     )

①视精明   ②按尺寸   ③切脉动静     ④望神色   ⑤察五色

(①③⑤)

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察五脏强与不强,可审身体的“五府”,此五府是指( )

①头   ②背   ③腰   ④膝   ⑤骨

(①②③④⑤)

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应欲如(      )

①赤欲如白裹朱   ②白欲如鹅羽   ③青如蓝   ④黄欲如罗裹雄黄   ⑤黑如地苍

(①②④)

1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的脉象为(       )

①春应中矩     ②夏应中矩     ③秋应中衡     ④冬应中权     ⑤春应中规

(②③④⑤)

1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梦境与疾病的关系有(     )

①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②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      ③上盛则梦飞     

④下盛则梦堕          ⑤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①②③④⑤)

12、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四时脉象的具体形象为(      )

①春日如鱼之游在波    ②夏日泛泛乎万物有余  ③秋日蛰虫将去   

④冬日蛰虫将去         ⑤冬日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①②③⑤)

13、《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尺肤部与脏腑的关系是(      )

①上附上,左外以候心    ②上竟上,胸喉中事也   ③中附上,右外以候胃

④中附上,左外以候肝    ⑤上附上,右外以候肺

(①②③④⑤)

1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夏季的正常脉象是(       )

①在肤     ②如鱼之游在波    ③中规     ④泛泛乎万物有余      ⑤中矩

(①④⑤)

15、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命曰平人的脉象是(       )

①人一呼脉再动    ②一吸脉亦再动    ③呼吸定息 ④闰以太息     ⑤脉五动

(①②③④⑤)

16、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脉有(      )

①但弦无胃     ②但钩无胃     ③但代无胃     ④但石无胃     ⑤但毛无胃

(①②③④⑤)

17、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无胃气者,是指(     )

①胃气衰竭     ②但得真藏脉   ③不得胃气也   ④人绝水谷     ⑤脾胃虚弱

(②③)

18、据《素问·玉机真藏论》,凡治病,应察其(     )

①形气色泽     ②脉之盛衰     ③气之多少     ④病之新久     ⑤经络虚实

(①②④)

19、据《素问·玉机真藏论》,诊治疾病时,四易是指(      )

①形气相得     ②色泽以浮     ③色夭不泽     ④脉从四时     ⑤脉弱以滑

(①②④⑤)

20、据《素问·玉机真藏论》,诊治疾病时,四难是指(      )

①脉从四时     ②形气相失     ③色夭不泽     ④脉实以坚     ⑤脉逆四时

(②③④⑤)

21、据《素问·玉机真藏论》,五实是指(       )

①脉盛     ②皮热     ③前后不通     ④闷瞀     ⑤腹胀

(①②③④⑤)

22、据《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虚是指(       )

①饮食不入     ②泄利前后     ③脉细     ④皮寒     ⑤气少

(①②③④⑤)

23、据《素问·五藏别论》,五气入鼻,藏于(       )

①心   ②肝   ③脾   ④肺   ⑤肾

(①④)

24、据《灵枢·师传》,肠中热则(      )

①出黄如糜     ②消谷     ③令人悬心善饥    ④腹胀     ⑤脐以下皮寒

(①⑤)

25、据《灵枢·师传》,胃中热则(      )

①脐以上皮热      ②消谷     ③令人悬心善饥    ④腹胀     ⑤脐以下皮寒

(①②③)

26、据《灵枢·师传》,肠中寒则(      )

①肠鸣飧泄     ②消谷     ③疾饥     ④小腹痛胀     ⑤脐以下皮寒

(①③④)

四、简答题
1、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夫脉者,血之府也”?
脉,指脉道,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为气血在脉道中运行,所以说脉为血之府。李中梓注云:“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是气为之司也。”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情况,可以在脉象上表现出来。

2、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的含义?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意为目光神彩和面部五色都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此句揭示了望目与望面部五色可以诊病的原理。因为两目之神彩与颜面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精华反映于外在体表的象征,所以观察眼睛神彩与颜面色泽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病变。

3、《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诊察五色的要点是什么?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审察五色主要是观察五色的明润润光泽与否,凡润泽明亮,含蓄不露,表明五脏精气未衰,胃气未败,疾病预后多良。如“赤欲如白裹朱”,“白欲如鹅羽”等等。反之,夭然不泽,枯槁暗晦,真色暴露,表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欲竭,预后多凶。如赤如代赭石,黄如黄土,黑如地苍等等。

4、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五脏者,中之守也”?
守,指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全句意为五脏主藏精、藏神,藏而不泻,宜守而不宜失。得守则生,失守则死。本句原文强调了五脏藏精、气、神的重要性。

5、《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的含义是什么?
此句意为五脏藏精不泻,则有生机;若五脏精气内藏失守,则病情危笃。强调了五脏内守的重要性。因为五脏居于体内,主管贮藏精气,五脏精足,藏而不失,五脏之气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充沛,语言、声音、二便均维持正常,人体不易发病,或虽病也容易治愈。若五脏精气虚衰,不能内藏而失守,则导致精神错乱,语言及声音、二便失常,多主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可见,五脏精气内守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6、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五脏者,身之强也”?
身,指形体。全句意为五脏是身形强健的基础。说明五脏是身形的根本,五脏精气旺盛,身体各部分得到滋养则健康强壮。

7、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四变之动,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动。上下,指脉象的浮沉变化。此言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人体脉象也随之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说明了人体脉象受四时的影响,如原文云:“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原文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阐明了人体脉象的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的道理。

8、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谈谈如何理解“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清虚安静。保,通宝,重要。此句言诊脉时保持清虚宁静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法则。说明两方面含义:一是诊脉时医生应清虚安静,排除杂念,全神贯注,这样才能辨别出复杂的脉象;二是诊脉时患者应清虚安静,避免外界刺激对患者的干扰,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脉象。

9、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水泉不止,指遗尿、小便失禁。膀胱主藏津液,与肾互为表里,肾主封藏,职司气化。膀胱对水液的贮藏和排泄,与肾气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肾气衰弱,膀胱约束无力,则遗尿、小便失禁,故曰膀胱不藏。

10、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五脏精气旺盛,则身形五府强健,故曰生;五脏精气衰败,则身形五府败坏,故曰死。指出五脏为身形的根本,五脏精气的盛衰决定着身形的强弱盛衰与生机的存无。

11、如何理解《素问·平人气象论》中的虚里诊法?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脉宗气也。”此段原文指出虚里为胃之大络,它从胃脉支出,贯膈络肺,会聚胃气与清气,在左乳下形成搏动区,是诊察宗气盛衰存亡之处。若虚里搏动断绝不续,则宗气衰败,则预后不良;若虚里搏动剧烈,甚至震动应衣,则为宗气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预后亦差。因此,虚里诊法在临床诊治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素问·玉机真藏论》中的诊法“四易”、“四难”的内容是什么?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所论的诊法“四易”是指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从四时、脉弱以滑而有胃气四种疾病容易治疗的情况;“四难”是指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疾病难治的情况。强调诊治疾病时要全面诊察、综合分析,以正确地诊断,判断病证预后和治疗的难易。

13、如何理解《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的含义?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是指精气内夺的五虚证,出现了停止精气耗损,并且正气得以补益的现象,预示着正气有恢复之望;“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是指邪气充盛的五实证,出现了邪有出路的现象,邪去则正安,预后良好。此句不但为临床诊病、判断预后指出方向,而且为救治虚证、实证,提示了虚证重视补益脾肾、实证重视祛邪的基本原则。

14、结合《素问·疏五过论》中的原文回答“四德”是什么?有何意义?
《素问·疏五过论》所论的诊病“四德”,一是“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二是必知“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三是要“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四是做到“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此“四德”强调医生必须掌握藏象经络、阴阳表里、各种诊法以及针刺、药物等各种治法,并且要了解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四时寒暑更替规律、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以正确诊断疾病,确定具体的治则和治法。这种疾病与自然、社会环境并重的医学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5、如何理解《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含义?
神,即神气,此指病证表现中蕴含的生命力,如眼神、脉神、神态等。意为病人神气旺盛则预后良好;神气衰败则预后不良。说明观察患者神气存亡,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精气的盛衰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6、如何理解《灵枢·五色》中望色诊病的意义?
《灵枢·五色》中指出:“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明确指出,通过望诊察色之浮沉、夭泽、散抟、上下,可以判断疾病的深浅、轻重、久新、病变部位、预后等情况。色浮者主病浅,色沉者主病深。面色夭枯者预后不良,面色润泽者预后良。病色散而不聚的,病程短暂;病色抟而不散的,病程久远。观察面部病色的上下所在,便可了解脏腑肢节等病变部位。并指出只有医生聚精会神地望色辨证,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既往与当前的发展变化。此为中医诊断学望诊的重要原则,深受后世医家重视。

17、如何理解《内经》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和强调色脉诊的关系?
本单元选录了《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灵枢·五色》等多篇原文,强调了就诊的环境和时间,论述了各种诊法的使用要点和意义,提出各种诊察方法与资料错综参伍,即四诊合参,成为后世中医诊法的常规和原则。尤其是强调了脉诊、色诊的应用,为后世诊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论述题
1、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简述“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此段原文明确指出诊病的时间以平旦为宜。因为平旦之时,病人未做剧烈的运动,未进饮食,气血平静,脉象不受环境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能如实地反映出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状况,此时诊病有利于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但从临床实际来看,诊病都要求平旦是不可能的。因此其精神实质在于强调诊脉时必须让病人安静,尽量排除非疾病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以获得准确的病情资料,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2、结合《素问·五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素问·五藏别论》曰:“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此段原文说明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化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肺脉起于中焦,并环循于胃口,故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故原文说“变见于寸口”。气口,即寸口。

(2)从寸口与肺脉的关系来看,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手太阴肺脉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寸口部位又是手太阴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所在,是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都可反映到寸口上来。

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和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成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3、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谈谈如何理解“脉以胃气为本”?其脉象特点是什么?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强调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脉无胃气则死。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其要点在于胃气的盛衰有无,即脉以胃气为本。脉象反映气血盛衰变化而根源于脏腑,脏腑则依赖于胃气,故《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弱,柔和之意。因此,有胃气之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来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应手柔和有力,来去节律规整分明,蕴含生机之象。在临证诊治过程中,察胃气多少有无以判断平脉、病脉、死脉,对于指导辨证论治及其预后转归,具有深刻的意义。

4、何谓真藏脉?为什么它是死脉?
真藏脉,是指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本段原文强调了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指出脉无胃气又称真藏脉,为死脉。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说明五脏真元精气不仅依赖胃气之充养,还需要胃气的涵载,因而寸口之脉气,是五脏之气与胃气调和共化之气。若胃气衰败,不能涵养脏气,则脏气自至于手太阴寸口,表现为“但弦无胃”,“但石无胃”等。因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无胃气之脉,就是死脉,即真藏脉。

5、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举例说明“脉逆阴阳”、“脉逆四时”难治的道理。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说明第一,脉证阴阳相从,正气尚未衰竭,故病易治;若脉证阴阳相反,则表明邪盛正衰,故病难治。第二,脉象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正气不衰,尚能自我调节,保持人与自然的统一,病轻易愈;若脉象与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应,表明邪盛正衰,病重难愈。强调了脉与四时阴阳相反,则邪盛正衰而病难愈的道理。文中“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即春夏见脉象沉细,秋冬见脉象浮大等即是此类。例如:风热外候,脉宜浮大而反见沉静,则说明正气衰退无以抗邪;腹泻与失血之候,耗损津血,脉宜沉细而反见实大,说明邪气猖獗无制;实邪在内,脉若有力是正气尚盛能支,若脉反虚,则正气衰竭,无力作脉;病在外,脉应浮滑,是邪气仍在于表,若反见脉涩坚,则邪已入里盘踞聚结。以上脉证均为正衰邪实之征,故皆难治。可见,根据脉证阴阳四时顺逆的具体情况,对判断疾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
一、名词术语
1、陵居:依丘陵而居住。

2、褐荐:穿粗布衣,铺草席。褐,粗布衣。荐,草席。

3、华食:鲜美酥酪骨肉之类的食品。

4、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张介宾注:“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5、灸焫:用艾火烧灼,或火针、火罐治病的方法。

6、食胕:以经过发酵制成的鱼肉、豉酱之类物品为主食。胕,同腐。

7、挛痹: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类疾病。

8、九针:古代用以治病的针具。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之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9、导引按蹻:古人用运动肢体、调节呼吸以及按摩等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方法。

10、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不同,综合五方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予以治疗。

11、  引:即指补气升提之法。

12、鑱石:古代石制针具。

13、神不使:神机衰败,针灸、药物已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14、五谷: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15、五果:王冰注:“谓桃、李、杏、栗、枣也。”

16、五畜:王冰注:“谓牛、羊、豕、犬、鸡也。”

17、五菜:王冰注:“谓葵、藿、薤、葱、韭也。”

18、病有标本:指疾病的发生有先后、缓急、主次之分。

19、刺有逆从:针刺治病有逆治、从治之别。逆治: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从治: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标而治标。

20、前后相应:治病时注意对先发生的病证和后发生的病证相互照应。

21、标本相移:治病时对本病和标病治疗的先后或逆从,要根据病情决定。标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移的。

22、正行无问:正确的治疗行为,没有疑问。

23、小大不利:大小便不通利。

2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证轻浅者,标本兼治。病证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间,病轻。

25、能毒:耐受气猛味厚作用峻猛的药物。

26、行复如法:对邪气不除,病不愈者,可用上述方法继续用药。

27、重身:妇女怀孕者,以其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28、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9、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30、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1、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32、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33、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34、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

35、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谓“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的治病方法谓“劫之”。

36、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其病象用药,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之正治。顺其病象用药如以寒治寒,以热治热,谓之反治。

37、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之假热证。

38、寒因寒用: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

39、塞因塞用:前一“塞”字,指阻塞不通之证;后一“塞”字,指补法。即正虚所致的痞满,宜用补益法治疗。如脾虚大便不通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之类。

40、通因通用:前一“通”字,指邪实于内的泻利证;后一“通”字,即下法。谓用攻下法治疗下利的病证。如用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之类。

41、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因而要先探求疾病的原因。伏,制伏;主,指疾病的本质;因,病因。

42、求其属:探求疾病本质的属性。

43、无道之人:不明事理、不通人情的乖僻愚昧之人。

44、救其萌牙:早期治疗。牙,通芽。

二、单选题
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之域人们的饮食特点是(   )

A、食鱼而嗜咸   B、食杂而不劳   C、华食而脂肥   D、野处而乳食   E、嗜酸而食胕

(B)

2、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人们的饮食特点是(   )

A、食杂而不劳   B、华食而脂肥   C、野处而乳食   D、食鱼而嗜咸   E、嗜酸而食胕

(D)

3、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东方之域多(   )

A、其病生于内   B、其病多痿厥寒热   C、其病皆为痈疡   D、脏寒生满病  E、其病挛痹

(C)

4、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南方之域多(   )

A、其病生于内   B、其病多痿厥寒热   C、其病挛痹      D、脏寒生满病 

E、其病皆为痈疡

(C)

5、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之域人们饮食的特点是(   )

A、食鱼而嗜咸   B、食杂而不劳   C、华食而脂肥   D、乐野处而乳食   E、嗜酸而食胕

(D)

6、据《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域不同,发病亦异。北方之域多(   )

A、其病生于内   B、其病多痿厥寒热   C、其病挛痹      D、脏寒生满病  

E、其病皆为痈疡

(D)

7、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西方之域,治宜(   )

A、砭石   B、导引按蹻   C、微针   D、毒药   E、灸焫

(D)

8、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   )

A、砭石   B、导引按蹻   C、微针   D、毒药   E、灸焫

(C)

9、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中央之域,治宜(   )

A、砭石   B、导引按蹻   C、微针   D、毒药   E、灸焫

(B)

10、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地域和病情,东方之域,治宜(   )

A、砭石   B、导引按蹻   C、微针   D、毒药   E、灸焫

(A)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对“精不足者”,宜采取的治则是(   )

A、温之以气   B、补之以味   C、阴阳双补   D、   引之   E、引而竭之

(B)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虚宜   引之”,“   引”是指(   )

A、利尿之法  B、导引、按蹻之法   C、益气升提之法   D、荡涤疏利之法   E、涌吐之法

(C)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的治法是(   )

A、散而泻之   B、引而竭之   C、因而越之   D、按而收之   E、汗而发之

(C)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慓悍者”的治法是(   )

A、散而泻之   B、引而竭之   C、因而越之   D、按而收之   E、汗而发之

(D)

1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气实的治法是(   )

A、散而泻之   B、引而竭之   C、因而越之   D、按而收之   E、汗而发之

(A)

1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病邪轻浅者,其治法是(   )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减之   D、彰之   E、扬之

(E)

1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病邪深重者,宜采取的治法是(   )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减之   D、彰之   E、扬之

(C)

1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于气血虚衰者,宜采取的治法是(   )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减之   D、彰之   E、扬之

(D)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对于气虚下陷者,治宜(   )

A、补之以味   B、越之   C、   引之    D、决之   E、温之以气

(C)

20、据《素问·汤液醪醴论》,上古之世做汤液醪醴是(   )

A、为而不用,以为备耳   B、服之万全    C、服之亦不必已  D、配合针石  E、配合薰浴

(A)

21、据《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古之世做汤液醪醴是(   )

A、为而不用,以为备耳   B、服之万全   C、服之亦不必已   D、配合针石  E、配合薰浴

(B)

22、《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其中“工”是指(   )

A、病人   B、疾病   C、医生   D、工作   E、精神

(C)

23、据《素问·汤液醪醴论》,服汤液醪醴可以万全的是(   )

A、无论何世   B、当今之世   C、中古之世   D、上古之世   E、黄帝时代

(C)

24、《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标本”是指(   )

A、正气和邪气   B、病人和医生   C、先病和后病   D、病因和病证   E、病因和病机

(B)

25、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情况当“治其本”的是(   )

A、先病而后逆者       B、先热而后生中满者   C、先病而后生中满者  

D、先病而后小大不利   E、急者

(A)

26、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情况当“治其标”的是(   )

A、先病而后逆者    B、先逆而后病者    C、先寒而后生病者    D、先病而后生寒者  

E、先病而后生中满者

(E)

27、《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治反为(   )”。

A、正   B、误   C、逆   D、从   E、顺

(C)

28、《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治得为(   )”。

A、正   B、误   C、逆   D、从   E、反

(D)

29、《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   )

A、先   B、标本兼治   C、标   D、本   E、里

(C)

30、《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    )

A、本   B、标   C、标本同治   D、逆   E、从

(A)

31、据《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当以(   )

A、厚药   B、薄药   C、无毒药   D、针石   E、食治

(A)

32、据《素问·五常政大论》,不胜毒者当以(   )

A、厚药   B、薄药   C、无毒药   D、针石   E、食治

(B)

33、据《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中,当(   )

A、取之上   B、取之下   C、傍取之   D、厚药   E、薄药

(C)

34、《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热病用寒凉药,服药时,当(   )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B)

35、《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寒病用热性药,服药时,当(   )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A)

36、《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温病用凉药,服药宜(   )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C)

37、《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用药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大毒治病,当(   )

A、十去其九   B、十去其八   C、十去其七   D、十去其六   E、十去其五

(D)

38、《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用药不可太过,常毒治病,当(   )

A、十去其九   B、十去其八   C、十去其七   D、十去其六   E、十去其五

(C)

39、《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用药不可太过,小毒治病,当(   )

A、十去其九   B、十去其八   C、十去其七   D、十去其六   E、十去其五

(B)

4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坚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

A、除之   B、散之   C、攻之   D、削之   E、润之

(D)

41、《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

A、行之   B、平之   C、缓之   D、散之   E、润之

(C)

4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惊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

A、行之   B、平之   C、缓之   D、散之   E、润之

(B)

4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客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润之

(B)

4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劳者”宜采用的方法为(   )

A、濡之   B、补之   C、温之   D、摩之   E、润之

(C)

4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结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

A、除之   B、散之   C、攻之   D、劫之   E、润之

(B)

46、《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润之

(D)

4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

A、濡之   B、温之   C、缓之   D、润之   E、攻之

(A)

48、《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散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

A、收之   B、温之   C、敛之   D、益之   E、润之

(A)

49、《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损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疗方法为(   )

A、益之   B、濡之   C、温之   D、收之   E、敛之

(C)

50、《素问·至真要大论》对“逸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疗方法为(   )

A、行之   B、收之   C、摩之   D、通之   E、益之

(A)

51《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D)

5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C)

三、多选题
1、《素问·汤液醪醴论》认为“当今之世”的治病手段主要是(   )

①鑱石针艾   ②汤液   ③气功   ④毒药   ⑤按摩

(①④)

2、《素问·汤液醪醴论》认为“精气弛坏,荣涩卫除”的原因是(   )

①劳伤过度   ②外邪侵袭   ③嗜欲无穷   ④饮食不节   ⑤忧患不止

(③⑤)

3、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下列情况中,当先治其本的是(   )

①先热而后生中满者   ②先病而后泄者   ③先泄而后生他病者   ④先病而后中满者  

⑤先中满而后烦心者

(②③⑤)

4、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下列情况中,当先治其本的是(   )

①先病而后逆者   ②先逆而后病者   ③先寒而后生病者   ④先病而后生寒者  

⑤先热而后生中满者

(①②③④)

5、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下列情况中,当先治本的是(   )

①先热而后生病者   ②先热而后生中满者   ③小大利   ④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  

⑤先生病而后小大不利

(①③④)

6、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下列情况中,当先治其标的是(   )

①先寒而后生病者   ②先病而后生寒者   ③先生病而后小大不利   ④先热而后生中满者  

⑤先病而后生中满者

(③④⑤)

7、《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的方法有(   )

①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   ②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   ③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  

④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⑤标本并治

(①②③④)

8、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   )

①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   ②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   ③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  

④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   ⑤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丸

(①②③④)

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正治法(   )

①坚者削之   ②客者除之   ③微者逆之   ④甚者从之   ⑤结者散之

(①②③⑤)

四、简答题
1、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简述“同病异治”的道理。
不同的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均有差异。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人,由于受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就形成了其生理、病理的不同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地域的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反映了中医学“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2、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试述东方之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常见病证及治法。
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人们多黑色疏理,其病多痈疡,其治宜砭石。

3、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由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互根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阳病必及于阴,阴病必及于阳。因此“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则,在临床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虚补血、血瘀行气;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引火归源,温阳散寒;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

4、如何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形精相对而言,则形为阳,精为阴;气味相对而言,则气为阳,味为阴。形体虚弱的要用益气药和温化助阳之法,以促使脏腑机能恢复;凡精不足者为阴精亏虚,治疗当用味厚滋养阴精之品以滋肾填精。

5、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简述你对“标本不得”的理解?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即指患者的神机为本,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为标。如果患者体内的神机衰败,则不能使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此论点精辟地论述了病人和医生、疾病和治疗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处理好标本关系的重要性。

6、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试述为什么当今之世服汤液醪醴不必已?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疾病才能治愈。言外之义是: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逐渐复杂化,致病因素对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强,疾病越来越复杂、难治,只外用鑱石针艾治之,或单纯内服汤液醪醴,均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7、据《素问·汤液醪醴论》,试述神不使的病因病机。
神不使的原因是: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嗜欲”和“忧患”是耗精伤神的主要原因。

神不使的机理:“精气弛坏,营涩卫除。”嗜欲无穷,忧患不止,耗精伤神,致使精气败坏,营卫运行凝涩,卫气丧失了正常功能,形弊血尽,治多不效

8、何谓“标本”?《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标本”的含义是什么?
“标本”是相对的概念,内涵广泛:有六气之标本,风寒燥火湿热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有经脉之标本,经脉起始之处为本,经脉所过之处为标;有医患关系之标本,病人为本,医工为标;有正邪关系之标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等。本篇的“标本”代表病证的先后、主次、病情的轻重缓急。

9、结合《素问·五常政大论》,谈谈体质与用药之间的关系。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耐药性强的人,可以选用气味浓厚、作用较峻猛的药物,否则药力不足,疗效不佳;耐药性差的人,应谨慎选择气味温和、作用轻缓的药物,过则伤正,亦影响疗效。影响耐药性的因素很多,除了体质外,还与药物种类、服药时间长短等有关。

10、你对《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怎样理解的?
《素问·五常政大论》这段原文指出了用药法度及饮食调养的作用。即疾病有新感和痼疾的不同;方剂有大、小、缓、急、奇、偶、复的区别;药有有毒、无毒的差异;人有耐毒、不胜毒之体质不同等……因而用药有一定的法度。中医药治病的关键是调整机体的生命机能,调动机体主动的驱邪、抗病、康复能力,故用药不要求除邪至尽,强调食疗、食养促使机体正气的自然康复。这一观点对当今临床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11、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正治法。
正治法: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逆者正治”,正治法又名“逆治”法。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谓“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运用时应把握“适事为故”的原则。

12、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反治法。
反治法: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者反治”,反治法又名“从治”法。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所谓“甚者从之”。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针对病证假象制定的治法,但从本质上来说,药性与疾病的病机本质还是相反的。在运用时应注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从多从少,观其事也”,也即先求病因,再治其病本,至于从药多少,视病情而定。

13、如何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王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除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王冰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4、如何理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微者逆之,甚则从之”这一治疗原则?
微甚,指病势而言。微为病势轻浅,病情单纯无假象,甚为病势较重,病情复杂或有假象。逆从,指治法而言。逆之,逆其病象而治,适于病情无假象的“微者”;从之,顺其病象而治,适于病情有假象的“甚者”。即疾病轻微,无假象的用逆治法。疾病较重,病情复杂,出现假象的,用从治法。

1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何谓“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此句说明反治法的机理。因反治法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所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假象一致,但与疾病的本质相反,即开始时药性与病性似乎相同,但终究是与疾病本质相反。

16、《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客者除之”与“留者攻之”二者有何异同?
二者相同点是祛除邪气。不同的是,“客者除之”,其除之邪是外来的六淫之类的邪气。而“留者攻之”其攻的邪气,是由于机体代谢障碍,功能低下,气化不利而形成的蓄水、停饮、停食、瘀血等。

17、结合《素问•标本病传论》谈谈你对急则治其标的理解?
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病情的缓急灵活处置。本篇指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对此,张介宾解释说:“诸病皆先治本,而唯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藏府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藏府皆失其所禀,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一般来说,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机,甚则危及生命。本篇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举例而已。

五、论述题
1、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谈谈“因地因人制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从治疗学角度,创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认为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饮食生活习惯、不同体质,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因此,在治疗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实际观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些医学思想,与现代气候区划理论、医学气象学思想、医学地理学思想相一致,即使在医学、科学发达的今天,《内经》的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气虚宜  引之”一段原文?
本节是以阴阳理论指导治疗。治病要辨别病之轻重,分别采用宣散解表、攻下逐邪之法;辨别形虚和精亏,选择温补阳气或填补真精的治法;辨别病在上、中、下的不同部位,运用因势利导的治则,分别采用涌吐、消导、攻泻等方法;辨别邪实的不同情况,在表用汗法,入里用泻法,急而猛者宜及时制伏病势;辨别病之阴阳不同,从相对的一方治之;辨别气血之虚实,分别以放血、升提补气法治之。(如图9—1)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则,在临床上可以灵活地运用,如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虚补血,血瘀行气;育阴潜阳,滋阴降火,引火归源,温阳散寒;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等。经文提示,《内经》时代不仅治则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治疗手段亦有不少,如药物薰浴、按摩、针刺、放血等等,这对后世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虚证   因其衰而彰之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虚宜   引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阳病治阴

病情           因其轻而扬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调整阴阳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阴病治阳

        实证   其实者散而泻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因其重而减之     血实者宜决之

                                慓悍者,按而收之

图9—1   因势利导治疗法示意图

3、你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是怎样理解的?
此段原文说明了针刺要掌握时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主要指疟病的治疗。《素问•疟论》提出:“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待)其自衰乃刺之……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不昌,此之谓也。”《灵枢•逆顺》论针刺治病时云:“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并引《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灵枢•逆顺》还说:“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4、结合《素问•标本病传论》谈谈根据病情确定治疗的一般规律。
(1)先治本病
本节指出:“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一般地说,标根于本,病本能除,标亦随之而解。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是治疗中的根本大法。

(2)急则治标
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病情的缓急灵活处置。本节指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一般来说,在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机,甚则危及生命。本节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示范而已。

(3)间者并行
即病情轻缓者,应标本兼治。也就是说,病情轻缓者未必独治其本。从临床实际情况看,病证属纯阳纯阴、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表里相兼、新旧同病者多。在病势不甚急危的情况下,多数应标本同治。当分析标本偏颇的侧重,或治标顾本,或治本顾标,或标本齐顾。

(4)甚者独行
即指疾病严重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标急则独治其标,本急独治其本,是谓“独行”。如《伤寒论》第93条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按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分,表证身疼痛为先病,属本;里证下利清谷为后病,属标。现标病为急故先以四逆汤救里治标;待里病缓解则相对地说本病为急。故继以桂枝汤救表治本。

(5)标本先后
本节说:“病发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这是根据病证虚实确定标本先后治则,具体实践时还须结合虚实的轻重缓急,审证论治,亦非固定程式。

5、如何理解《素问•标本病传论》中“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含义?
间者,指病轻;甚者,指病重。并行,即标本同治。独行,治标或治本,单独施行以求治之精专。临证有时需要治标治本两者兼顾,一同施用,有时仅治标或仅治本,一方单行,这完全取决于病情。病证错杂而病势尚轻者,可“并行”,如《素问•评热论》治风厥,“表里刺之,饮之服汤”,既治发热之表,又兼治烦闷之里。但对病势危重者,“并行”反易误事,必须“独行”才能获效,如《素问•病能论》治怒狂阳厥,“服以生铁落为饮”,正是取其一味生铁落,气寒质重,下气疾速,专任而力更宏。

6、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谈谈对“神不使”的理解。
神不使是指神机衰败不能使治疗措施和方法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汤液、醪醴、毒药、针石、艾灸等只是医疗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是否产生治疗作用,关键是患病机体神的作用状态,即“神机”,与邪气相对时称“正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灵枢·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这是无数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灵枢·本神》也强调:“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即病人的神机决定治疗效果。

7、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试述“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药食有五味,五味分属四(五)时、五脏,药食气味在治病中各有不同的作用。气味偏盛的药食能攻逐邪气治疗疾病,五谷杂粮用以滋养五脏,水果类可以营养脏腑,牛、羊等禽、畜类之肉能补益脏腑精气,葵、藿、薤、葱、韭等蔬菜可补充五谷杂粮、水果、肉类等的不足,从其他方面营养五脏。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既是维持人类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食品,又是驱逐邪气治疗疾病的药品。既能分别补益不同的脏气,又能共同作用,增强正气,驱除邪气,促进康复。但是,五味分别归属四(五)时五脏,所以选择应用时,要根据春、夏、(长夏)、秋、冬季节不同,五脏之气偏盛、偏衰、以及苦、欲等具体情况,以其所宜而用之。

8、据《素问·标本病传论》,谈谈对“先治其本”、“先治其标”是怎样理解的?
《素问·标本病传论》认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灵活处理。

一般地说,标根于本,病本能除,标亦随之而解,则先治其本,即先治其先发之证。若在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机,甚则危及生命。本节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举例而已。

9、结合《素问·五常政大论》,试述常用的四种服药方法。
一是凉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要求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二是热药凉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说明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三是凉药凉服,“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疗温热病证,当用清凉方药,要等待药汤冷后才可服用。四是热药热服,“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凡治疗寒性病证,当用温热方药,要趁药汤热时服用。

10、结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试述四时五味、五谷、五果等与五脏的相应关系。
五味四(五)时五脏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由娃嘻嘻收藏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链接:http://waxixi.com/post/1959.html

分享给朋友:

“内经选读习题库(3)” 的相关文章

396味中药功效总结

396味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二是困扰很多考生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多而杂,非常考记忆力,记错、记混、记不住是考生常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

临床执业医师:“最”字型“考点速记!

临床执业医师:“最”字型“考点速记!

1.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单核巨噬细胞。 2.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 3.心动周期中左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房缩期末。 4.PCO2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最主要是通...

药性赋:你还能背出多少?

药性赋:你还能背出多少?

寒性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

中医临床最常用到的十大名方

中医临床最常用到的十大名方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中医辨证歌诀—中医内科汤证歌诀(一)

中医辨证歌诀—中医内科汤证歌诀(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概念 肺病——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室肥厚——右心衰竭——心脏病(体淤血的症状)。 2.体淤血的临床表现 头颈部的回流受阻——颈静脉怒张 肝——肝淤血、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下肢——...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